三仙庙供奉的三仙娘娘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。
宋皇族后裔创建北桂村不久,住在北桂村始祖大屋里的一位男子,有一天早起,他发现已有人帮他做好了早餐。他问询了整个村子,都没找到帮他做饭的人。第二天,第三天的情形都一样,这令他很奇怪。第四天,男子特意提早起床,藏到靠近他家灶房旁边的一个地方往里察看。只见一位容貌姣好的女子穿着一袭红色衣裙在灶前烧火,那裙子呈扇形散开,把整个火房都映红了!男子想,这一定是传说中的仙女了。他知道,神仙都有隐身法,让凡人无法看到她。
于是,他急中生智,把一绳子轻轻地系在她的裙尾。这时,仙女惊觉有人,马上隐形并飞离。可作为凡间之物的绳子,男子是能看见的,于是系在仙女裙尾的绳索给男子描出了她的行踪。男子发现仙女向村子后面的马庙山飞逸而去,她先在半山腰的一块大石停留了约一刻钟的时间,接着又朝山上飞逸,最后飘落至马庙山海拔320米高的巨型大石中,再也没有出来。
后来男子把他所见告诉村子里的族长,村里的长老们根据男子的描述,推断出这位美丽的神仙姓刘,人称三仙娘娘。并在大石旁建庙供奉。岁月不老,香火不绝,历朝历代,三仙娘娘成了这方乡土百姓的精神信仰。
然而,这刘三仙究竟为何方神圣?北桂村的后人只知道三仙姓刘,来自阳春,更具体的情况无从考究!
从三仙姓刘、来自阳春以及庙门两侧对联的字义,有人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测,这位三仙娘娘,就是传说中的刘三妹、刘三姐,刘三太等。
刘三妹,出生于阳春。为唐代壮族农家女,年幼聪颖过人,被视为"神女"。十二岁能通经传,指物索歌,开口立就。自编自唱,歌如泉涌,优美动人,不失音律,故有“歌仙”之誉。
刘三姐,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。生于中唐时期。她聪慧机敏,歌如泉涌,优美动人,有“歌仙”之誉。
除了刘三妹、刘三姐的传说,民间还有刘三姑、刘三妈、刘三太的传说,这些传说故事大体相同,可以推测同为一人。从三妹、三姐到三姑、三妈,再到三太,如果我们以刘三姐的年龄变化为纵坐标,以其传说的地理分布为横坐标,就可以画出一张精致的刘三姐传歌路线图:刘家三女儿,广东阳春人,容貌秀丽,尤擅民歌,少年即以歌而闻名,人称刘三妹;稍长,北上广西发展演艺事业,在广西达到其事业之巅峰状态,人称刘三姐;中年以后折返广东,先在两粤交界的富川、连县一带传歌,人称刘三姑;越近老年,越趋故乡,在阳江、茂名传歌时,人称刘三妈;最后终老于广东电白,人称刘三太。
马庙供奉刘三仙时,已是南宋时期,当年宋赵皇帝后裔赵必鎏为避元祸,与其子匿居北桂村时,那时的刘三姐早已蝶化成仙。从村民世代相传的刘三仙的形象、她的金身和庙名“三仙庙”以及庙门口的对联“脱去凡尘传自昔,遗留唱和到如今。”等等考据推测。
该刘三仙的前身基本可以确定,就是传说中,阳春的刘三妹、广西的刘三姐、电白的刘三太等。关于她,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《舆地纪胜》的《三妹山》:“ 刘三妹,春州人,坐于岩石之上,因名。”这条文献被清代《蕉轩随录》做了放大:“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,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,今尚存,春夏不生草。刘三仙女者,刘三妹也。《寰宇记》《舆地纪胜》均载阳春有三妹山,以三妹坐岩上得名,今不知何在。
“脱去凡尘传自昔,遗留唱和到如今”这副对联,较完整地概括了刘三仙的生平,与传说中的刘三姐的生平相当吻合。